|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宣化文化

宣化文化

关键词:宣化文化,历史,人物,古迹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宣化在线
  • 电 话:13131380825
  • 网 址:http://www.xuanhua.ccoo.cn/
  • 感谢 xuanhua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82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宣化文化

宣化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在张家口市东南30公里处,为张家口市辖区,位于东经115°03′,北纬40°37′。东偏南距首都北京170公里,南偏西距省会石家庄280公里,西距大同200公里。总面积264.3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满、蒙、朝鲜、壮、纳西、布依、白、彝、侗、土家、达斡尔等13个民族。共29万人。

宣化位于冀北山间盆地边缘,地势险要,气势宏伟,战略地位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诚如旧志所述“宣化全境飞孤(今山西代城飞孤关)紫荆(今河北易县紫荆关)控其南;长城、独石(口)枕其北;居庸(关)屹险于左;云中(大同)固结于右,群山叠障,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师……”。素有“神京屏翰”之称。

宣化历史渊远流长,是我国开发较早地区之一,从宣化西南60公里处我国著名的泥河湾旧石器遗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刘家窑、王河湾、水泉、龙门、赵川、关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杨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这里在6000年前人类活动就已遍及宣化各地。宣化自古为交通要冲,军事政治重地,工商业繁荣,文化教育发达,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和民族精英。据《宣化县新志》载元朝设有“景贤书院”,明朝有“上谷书院”。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8年)创立古城最高学府“柳川书院”。光绪二十八年设宣化府中学堂(现宣化一中前身)。革命前辈张苏、林枫等同志边任教,边从事革命活动。尔后宣化府立师范学校、府立中等农业学堂,府立艺徒学堂和上谷大戏院相继成立,就学者逾千人。

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条件。现在,宣化地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库藏文物10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国家珍贵文物100余件。1991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宣化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如素有“第二黄鹤楼”之称的明代雄伟建筑清远楼和镇朔楼以及下八里辽墓壁画墓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拱极楼、砖雕五龙壁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远楼

清远楼位于古城宣化正中,又名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楼外观3层,内实2层,通高25米,楼阁高17米,为3开间,6塔椽,前后明间出抱厦,四周有游廊,支立24根粗大廊柱。楼上悬挂匾额4块,南曰“清远楼”,北曰“声通天颖”,东曰“耸峙严疆”,西曰“震靖边氛”。楼内悬有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铸造的“宣府镇城钟”一口,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钟声悠扬宏亮,可传40余里,颇负盛名。该楼造型别致,结构精巧严谨。可与武汉黄鹤楼媚美,在国内同属罕见,素有“第二黄鹤楼”之称,为我国古代精美建筑之一。

镇朔楼北距清远楼200米,建于明正统5年(公元1440年)。系重檐九脊歇山顶建筑。面宽五间,楼高二层15米。建在8米高的墩台上。二层檐下有两块匾额。南曰“镇朔楼”,以明代宣府镇总兵例佩“镇朔将军印”故名。北曰“神京屏翰”为清高宗乾隆皇帝亲书,由直隶总督那苏图刊悬。楼内置巨大更鼓一面,鼓高2.2米,面径1.4米。廊下立有4幢石碑,记述宣化历史和修建镇朔楼经过。

镇朔楼

宣化辽代壁画墓群位于宣化区河子乡下八里村东北,是一处辽代晚期至金代中期以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墓葬(建于1116年,辽天庆六年)为代表的张氏家族墓群(西区为韩姓墓地),该墓群最早发现于1972年,1973年起先后四次发掘了12座辽金时期的古墓葬,跨越时间长达100年。张世卿,辽代归化州(今宣化)清河郡人,汉族,地方绅士。因赈灾受皇封,其子与耶律氏通婚。是辽代“以汉治汉”、“辽汉亲善”的一个范例。 

墓室建在地下4~5米处,均坐北朝南。墓葬形制有双室墓、单室墓大部分为砖雕仿木结构。墓群共出土文物800多件,有铜器铁器、瓷器、木器等。瓷器中的辽三彩、黄釉瓷器和白瓷是辽瓷中的精品。张世卿墓中的石器为石狮,其他皆为墓志铭,记录了墓主人的生活及安葬确切年代。

墓室壁画内容丰富,保存完好,绘画技艺高超,线条流畅,色彩鲜艳,人物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情趣。壁画共计98幅,总面积达360平方米。其中的散乐图、茶道图、天文图、出行图、侍女图、备经图等是在国内首次发现,宛如地下艺术殿堂。对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天文、民俗、服饰等有重大意义。下八里墓群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拱极楼是宣化南城门楼,又称昌平门楼,明代称著耕楼,清同治年间改称拱极楼,意为拱卫神京,保卫北方边境,阻挡外来侵略。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重修于清雍正年间,高24米,下有南北走向通道,原与古城墙连为一体,与清远(钟楼)、镇朔(鼓楼)二楼在同一轴线上,是宣化门户的象征。拱极楼在1982年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城:始建于唐朝。明洪武二十七年展筑包砖。展筑后的宣化城垣为正方形,每边六里多,周长24里有余。城高2丈8尺、雉堞高7尺。通高3丈5尺。环城设7门,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门;北有广灵,高远二门;东有安定一门;西有泰新一门,门外设关,环有瓮城、瓮城外连月城,城四角建有角楼,城外设隍堑、护城河、吊桥等。其布局俨然为明代北京城之缩本,仅规模较小、门制不同而已。现在城体虽破环严重,但土垣基本完好。为全国少有明城之一。

砖雕五龙壁:在宣化师范学校(原弥陀寺)内,全高4.5米,宽4米,中间是飞腾于云涛雾海中的五条砖雕巨龙。上檐雕五踩仿木斗拱,下刻飞禽走兽,两边是奇花异草。为清初雕刻艺术珍品。

立化寺塔:位于宣化城内西南隅。该塔始建于元朝。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塔身高14米。为五级8面。下有莲花座,顶部为铸铁宝顶,各角有合角吻兽,造型美观,工艺精细。据考立化寺主持系日本国佛教日莲宗传人日持上人,为弘扬南无妙法莲花经,西渡中国,担任主持,并于立化寺坐化圆寂。在日本佛教界颇有影响,近几年来多有日僧前来朝拜。

察哈尔都统署旧址(德王府):察哈尔都统署,又称德王府,位于张家口市上堡明德北街三角地,是张家口市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官衙建筑。该衙署坐北朝南,南北长133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约6650平方米。现存四进院落,布局完好。 都统署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民国十七年改设行省,又为国民党察哈尔省政府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成立了以蒙古贵族德穆楚克栋鲁普为首的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1年德王将其官邸迁至于此,以后都统署便俗称“德王府”。至清末共有61位都统在此任职,民国又经历8位都统、13任省政府主席。解放后,这里为察哈尔省人民政府驻地。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文化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